医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方向)专业介绍
一、专业背景
在医疗工作中,检验诊断、影像诊断、病理诊断是临床诊断常用的方法,其中病理诊断被视为“金标准”。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组织制片技术、特殊染色技术、分子病理学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病理学技术也已成为基础实验方法。然而我省乃至全国,接受过系统专业学习并专职从事病理学技术的人才极为匮乏,因此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与专业病理技术人员的短缺形成显著供需矛盾。为提高我省乃至全国病理学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技的进步,亟需培养大量专业病理技术人员。
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虽已开设医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方向)本、专科专业教育,但开办院校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各级医院及科研单位的用人需求。病理学技术专业市场潜力巨大,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医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方向)专业的开设,将为我校乃至山西省的医学专业设置增添新亮点,对我省医学教学和医学事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病理科以及疾病控制中心、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公司等部门的实验室从事病理学技术及医学研究工作。
三、历史沿革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前身为临床医学(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2005年,我校在全国率先招收临床医学专科(病理诊断与技术方向)学生,该方向于2012年停招,共培养7届361名毕业生。医学实验技术本科专业于2013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015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迄今已招生9届共896人,现有在校生525人,已培养五届毕业生共371人。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德育为先、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全国各级医疗单位输送了732名病理技术人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骨干,有效缓解了我国病理技术人员短缺的状况,有力促进了病理技术的发展。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本专业于2021年被评为山西省一流专业。
四、专业定位
立足山西、辐射全国,以服务健康山西和健康中国建设为宗旨,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服务和智力贡献。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社会声誉良好的品牌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研素养和病理学技术专长、富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疾病控制中心、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生物公司等部门实验室从事医学实验技术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医学技术人才。
五、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 主干学科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实验技术
(二) 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组织病理学技术、细胞病理学技术、分子病理学技术、诊断病理学
六、专业特色
(一) 人才培养目标特色
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突出病理学技术专业特色与优势,强化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技能”理念,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行业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办学,紧密融合教学、科研、培训和社会服务。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就业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 课程体系特色
构建“拓宽专业、夯实基础、重视实践”的教学课程体系。
打造实验技术专业“金课”,改革传统教学,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性与互动性,夯实理论基础。开设多样化专业选修课,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拓宽专业知识。
在保障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前提下,加大实习、实训、实践环节比重,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推行职业“三早”教育(早临床、早社会、早科研),培养过硬技术和动手能力,缩短就业适应期,助力学生快速胜任岗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特色
高标准、严要求,制定严格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严把出口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时俱进,紧跟病理技术发展前沿。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就业平台。现有实习基地遍布省内外各大城市,为本专业实践教学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省内各大医院病理科合作办学,聘请病理学技术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并邀请全国知名病理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教学紧密跟踪病理技术最新发展,及时修订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时代性。
七、培养要求
(一)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中,以培养方案为依据,主动适应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要求,对标国家医学教育标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效融合线上线下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CBL、PBL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 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同时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及课题申报,通过撰写综述、科研设计、课题总结等方式,锻炼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紧密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坚持健康人文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五)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
(六) 培养学生专业自信:教师发挥学业导师的科研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做好学业与职业规划,增强专业自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深造动力,鼓励学生成长为学科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七) 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其熟练掌握一定专业英语知识。
(八) 社会实践与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人文教育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八、教学保障
(一)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兼职教师11名,客座教授7名,咨询专家1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3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16名。
(二) 实验平台
本专业拥有病理学技术专业实验室8个,显微互动实验室7个,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心1个,吕梁市重点实验室1个,山西省肿瘤研究团队1个。配备酶标仪、自动脱水机、摊片烘片机、石蜡包埋机、原位杂交仪、荧光显微镜、超低温冰箱、切片机等全套先进病理技术设备,总价值约2300余万元。教学环境优良,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三) 实习基地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就业平台。现有实习基地遍布省内外各大城市,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京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浙江大学附属二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一院、五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五、六医学中心等国内知名教学实践医院33所,有力保障了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就业。
基础医学部
2025年7月
病理技能大赛
优秀校友代表返校
主办全国病理技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