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学科介绍
一、学科概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学科,其历史可追溯至1986年附属医院设立的病理科。目前,学科主要依托学校病理学教研室和附属医院病理科的优势,于2021年12月联合成立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心,秉持“教学、临床、科研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了“临床需求驱动科研创新、科研成果反哺精准诊疗、教学培养输送专业人才”的闭环发展模式。经过数十年发展,该学科已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现为山西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持学科,成为面向全省培养病理学及病理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涵盖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并建成为吕梁市肿瘤重点研究平台、吕梁市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吕梁市病理质控中心和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心。同时,学科担任山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山西省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省病理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科面向吕梁地区积极开展肿瘤分子基因检测工作,有效扩大了地区影响力,成为吕梁地区病理学科的带头学科,目前正朝着省级一流学科的目标奋力迈进。
二、师资团队
学科汇聚了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团队依托吕梁市恶性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平台和山西省市共建重点病理学科资源,通过“引进来、重培养、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医教研水平较高的学科团队,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在科研方面,组建了恶性淋巴瘤、肺癌和胃肠肿瘤疾病科研团队;在临床病理方面,组建了消化病理、妇科病理、呼吸病理、甲乳病理4个亚专业组团队,力求实现标志性突破,致力于培养和锻炼一支具备较强人才培养能力、临床实践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同时,聘任国内著名病理学教授为客座教授,不断拓展对外学习与交流渠道,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吕梁地区恶性肿瘤研究基地、病理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心。目前,学科团队共有3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拥有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1人,山西省首批“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1人
学科带头人:陈振文,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病理科主任。从事病理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8年,兼任山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护理类专业规划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临床医学类专业规划教材建设评审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副会长。该同志为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曾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学院医学实验技术专业负责人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曾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部委教材8部;曾获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2018-2019年赴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医学中心访问学习一年,主要从事肿瘤病理研究,致力于揭示部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作为病理学科带头人,能够及时跟踪病理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建设与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学术带头人:徐义荣,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实验室主任,山西省汾阳医院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副主任,吕梁市恶性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吕梁市分子病理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山西省病理学会青年委员,吕梁市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吕梁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研课题2项、省部级教改课题6项,主持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部委教材6部,发表SCI、CSCD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
三、教学特色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承担全校病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学、诊断病理学、病理学技术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了多项改革与创新尝试,立项省级教改课题4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学科教师主编/参编国家及规划教材20余部;病理学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内建立了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虚拟实验系统,为本科教学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平台。
人才培养: ①本科病理学技术人才培养:顺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满足“新医科”和“精准医学”发展的需求,解决目前全国临床病理诊断中专业病理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2005年面向全国首家招收病理诊断与技术专业专科学生,2015年招收本科4年制医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方向)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德育为先、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为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开设该专业20年来,践行“厚德 善思 强技 笃行”的专业教育理念,形成了“医理结合、德技双馨”的病理学技术专业办学特色。该专业现为山西省一流专业,累计为国家培养了800余名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应用型病理学技术行业骨干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与好评。②研究生培养:学科自2001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招收的科学学位研究生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硕士和肿瘤学博士;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病理学技术硕士。
四、临床服务
学科依托附属医院病理科,承担着大量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附属山西省汾阳医院病理科现为山西省市共建医学重点扶持学科、山西省四个一批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吕梁市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吕梁市恶性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并牵头组建吕梁市病理质控中心,担任山西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山西省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副会长单位、山西省病理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科病理诊断工作始于1924年附属医院检验科,于1986年独立设置病理科,目前是吕梁市首家临床病理诊断研究中心,年均完成病理诊断2万余例,术中冰冻诊断准确率达98.2%,连续5年通过省级病理质控评审,服务能力在省内地市中稳居第一方阵。病理科始终以“精准医疗的基石与创新发展动力”为使命,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病理服务体系:深耕基础病理诊断,夯实常规病理技术根基;创新分子检测技术,搭建覆盖基因测序、FISH检测、液体活检等前沿技术的分子病理平台;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集智能诊断、远程会诊、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数字病理中心。目前,科室已形成“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立志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省级重点专科。
五、研究方向与科研平台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病理学,聚焦恶性淋巴瘤、肺癌和胃肠肿瘤等疾病。致力于揭示部分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机制,深入了解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从人群、细胞和动物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内容深入到分子水平,形成了成熟的研究模式。并且能够及时跟踪病理学科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建设与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
科研平台建设:学科现有实验室为吕梁市恶性肿瘤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吕梁市分子病理重点实验室。实验平台总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资产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科研经费200余万元。主要仪器设备包括超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二氧化碳恒温细胞培养箱、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倒置荧光显微镜、正置荧光显微镜、原位杂交仪、超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成像仪、外泌体提取仪、粒径测量仪、一代测序仪、小动物饲养系统等,已具备开展分子、蛋白、体外细胞、体内动物等实验的条件。本学科科研平台的研究人员均由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的博士和硕士组成,他们具备丰富的肿瘤基础研究经验,拥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实验技能,同时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已熟练掌握动物饲养、动物模型建立、细胞培养及相关实验基因敲除技术及相关功能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动物实验平台也较为成熟,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管理支撑系统。
六、科研及教研成果
学科团队近五年立项教学与科研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5项,校级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5篇;参编教材12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主编教材4部。学科曾获省级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医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方向)专业为山西省一流建设专业。
七、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
深化国内外合作:国际层面:与美国塔夫茨大学医学中心血液与肿瘤研究中心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国内层面:成功柔性引进8名客座教授及3名咨询专家,聘请了包括中华病理学学会主任委员刘东戈教授、中山大学韩安家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王国平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王哲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薛卫成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张声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郗彦凤、王晋芬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王晨教授、山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屈重霄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病理科李丽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白淘教授等在内的十余名省内外顶尖病理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与多家知名医院病理科签署了涵盖本科生实践教学、临床诊断会诊、人员培训及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实质性协议,并派遣多名骨干成员赴合作单位进修学习,显著提升了团队在科研、诊断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能力。
学术交流:成功主办了全国高等院校病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高峰论坛(2023.10)等学术会议,有效促进了区域及全国病理学科的交流与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团队成员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近三年,累计组织29人次参加了包括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年会、全国病理技术会议、中国病理装备学术年会及省级专业会议等在内的7场重要学术会议,持续拓展团队视野并提升专业水平。
未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将继续深化内涵建设,在精准医学、整合病理学、人工智能应用等方向寻求突破,并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提升我国医学教育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医疗服务品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