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19-11-21 点击数:

关于印发《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馆、中心、教学基地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步伐,学校制定了《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经11月21日院长办公会和党委会会议研究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附件: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2019年11月21日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关于加强医教协同

实施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与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与山西省《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教育厅和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步伐,开展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战略,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推进“新医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建设特色鲜明和区域影响力的一流医学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和健康山西建设。

二、计划目标

全面建立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为主体的特色鲜明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度推进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适应德医双修的育人模式改革和适应“新医科”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一流医学专业建设,实施一批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领导组,统筹协调完成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领导组组成如下:

 长:学院书记 学院院长

副组长:学院分管教学、人事、学生工作副院长

教学基地分管临床教学工作副院长

 员:学校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各系(部)负责人  

       教学基地临床教学管理机构负责人

各系(部)要成立包括系(部)、教研室负责人、校内外教育专家、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基地等参加的教学改革工作组。落实和推进本单位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工作。

四、改革任务和重点举措

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群众健康和满足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需求,催生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卫生健康领域科技进步,孕育医学教育变革。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

(一)加强新时代医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整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政有机融合,医德教育体系和协同育人机制有机组合,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全面加强德医双修的综合素养与能力,着力培养医学生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尚医德和“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

(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一流医学专业

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将护理学和医学检验技术争取建设成为国家一流医学专业,争取建成3-4个左右省级一流医学专业,争取将临床医学专业群(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建设成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群建设点。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加快医学教育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医学生预防、诊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服务健康全过程的知识能力素质,强化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严格毕业实习管理和考核,构建覆盖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积极培育省级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三)积极推动“新医科”发展和建设

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健康产业发展新要求,加快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升级,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推动多学科交叉融通,前瞻性布局新兴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建设。及时将“互联网+医学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精准医学与转化医学”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更新到教学内容中,紧跟医学发展前沿。

(四)开展医学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改革

深入推进以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尝试开展基于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深入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全程考核评价体系。把加快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作为改革的战略选择,推进“互联网+医学教育”,用新技术共建共享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建设2-3个左右的省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积极建设医学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推出5门左右省级医学线上线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学,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推进医学人才新型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群众健康需要,深化临床医学类、医学技术类、口腔医学、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不同类型卓越医学人才。

1、实施卓越临床医生培养计划

逐步优化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逐步规范“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使得院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在院校教育中深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和评价考核方法,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一大批卓越临床医师。

2、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服务区域社区健康和乡村健康为目标,全面推进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实施早临床、多临床教学计划,增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习、实践,提高医学生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实施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医学生诚信教育,提升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责任感、荣誉感,增强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自觉性、坚定性,培养大批面向乡村、服务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

3、实施卓越护士培养计划

护理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优势扶持专业和山西省一流专业,在继承“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严谨勤奋、仁爱创新”的医护教育理念基础上,以专业建设为统领,实施卓越护理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一要围绕重心,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围绕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适应护理学内涵外延拓展的要求,实施模块化课程;建设以人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专业主干课程;突出护理人文内涵适应护理功能延展创新课程;建立基于护士资格通过率、就业率、体质达标率为主的学生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以自我评估、专业评估、专业认证、状态评估的常态评估机制。二要回归初心,持续稳固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强化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学管理,促进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三是对标一流,全力打造护理学金课。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借助学校各项人才计划引进护理高端人才。积极开展X+PBL”混合式教学法,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护理学金课;依托临床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有激情有温度的护理实践金课,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协同提升。四是追求卓越,大力培育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将综合改革与试点改革相结合,推进“医护教一体化”机制下护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

4、开展医学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及行为科学教育,夯实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宽厚基础加强医学生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培育医学生基础-临床转化思维的科研潜质;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导师制,强化技能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促进医教研结合,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和科研创新的潜质;推动培养过程的校内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医学生视野,着力培育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

(六)全方位推进医教协同育人

1、建立健全医教协同育人体制机制

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按照有利于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原则,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学校对医学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加强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建立涉及教育、卫生健康、行业的全方位部门协调机制,尤其完善教学基地与学校全方位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医学人才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的协同联动机制,密切人才培养部门与用人部门的合作,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2、整体规划,明确职责

学校将教学基地建设纳入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整体规划,将教学作为教学基地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教学基地医、教、研的管理,保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教学基地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作为重大使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围绕人才培养优化调整临床科室设置。要据国家和学校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建设力度,加大教学投入,满足教学需要,便于学生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3. 精准落实教育教学任务

学校与教学基地建立紧密的临床教学合作关系,建立“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的临床教学模式。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基地应明确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加强临床学科建设,完善临床见习实习管理制度,精准落实专业人才教育教学任务。

4、教学基地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教学基地应将临床带教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纳入绩效考核、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临床教学师资队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工作考评和绩效分配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指标。健全临床教学师资的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竞赛,将教学活动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

5、加强临床教学师资及管理队伍建设

各临床教学基地应有一名院领导负责教学工作,应建设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能力较强,且有良好医德医风和工作作风良好、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应建立稳定的教学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障临床教学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学校和教学基地要提高临床带教教师准入资格,加强对带教教师的培训,提升临床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高水平临床医师从事临床和基础教学工作。支持临床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教改项目申报、教学成果评定、教材建设、科研协作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6、严格教学基地准入制度

学校严格执行各类教学基地标准和准入制度,加强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各专业教学基地的遴选由专业所在的相关)负责,各相关)将教学基地的基本情况以及将承担的教学任务情况进行论证,并报学校教务处审核备案,报请院长办公会通过后,由学校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代表、教务处及相关系(部)代表与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并挂牌。教务处负责组织对全校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

(七)全维度打造医德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医学院校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临床教师在教书育人、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导作用。培育建设教师发展示范中心,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着力加强基础医学师资和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基础医学师资学科专业结构, 鼓励部分临床教学基地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建设一批由基础和临床教师融合的教学团队。

(八)全过程培育医学教育质量文化

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理论教学、临床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加快推进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医学专业三级认证体系,做好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整改工作。运用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教学评估、办学状态数据、用人单位毕业生评价、国家考试、校内评估等信息,建立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

五、组织与管理

(一)组织保障

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校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的重点,这项工作在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布局下,在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合理规划,制定方案,抓好落实。

(二)覆盖专业

按照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我校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覆盖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四个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计划主要涵盖医学技术类本科各专业。各专业由归属系(部)和教学基地根据本方案开展医教协同育人计划的具体实施。

(三)教学组织与管理

教务处负责整体教学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各相关系(部)协同教学基地负责本系(部)所属专业相关教学任务的具体组织安排。教务处、系(部)、教学基地形成全方位教学效果跟踪评估联动机制,广泛收集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意见和建议。教学督导委员会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和检查。教务处、系(部)、教学基地,根据收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专家论证,并根据论证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论证工作每学年至少一次并根据教学情况和论证意见,每学年均可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

(四)激励与保障措施

1、政策与经费保障。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发展、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国家、省、校政策的衔接,积极争取省内政策的协调配套,从政策上保障专业设置、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合作交流的统筹支持。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省部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基金和教育基金。加大学校政策配套和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2、项目和条件保障。学校优先支持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优先对卓越医学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改项目列为教改立项重点,优先推荐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果申报教学成果奖励,学校将为此优先提供教学和实践的各项条件,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五)强化监督检查

各单位各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的跟踪,强化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形成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增强建设实效。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版权所有  晋ICP备05000462 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