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故事(一)
中国古代的师德师风故事
在漫长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为师之道。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在传统师道中,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人格独立、立德善教、学不厌新和公心求是。师风是师德行为表现出的特有精神状态,主张教师要自立自得、知行合一、知体达用和长善救失。
我国历代教师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他们具有一种永恒信奉、不断追求、与时共进、薪火相传的中国“师道”。恪守和弘扬师道,光大教育优良传统,是中国历代教师共同信奉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形成了我国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心理和性格特征。
古之学者必有师。在上古时代,就出现了教师这一职业。传说尧帝和舜帝在位的时候,曾经任命契这个人作“司徒”。“司徒”这个称谓,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推其本义,就是管理和教育学生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的教师。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社会风气不正,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于是,有了“敬敷五教”的说法。
“敬敷五教”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值得研讨的命题。首先,这里面提出了实施教育的目的,即“五教”,即针对五种主要的社会人际关系来实施教育。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是构成社会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五伦”是自然而然的,既是人的天性,又是自然的规律。
顺应着人的天性可以建构起社会伦理基础,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可以建立起社会道德标准,这既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文明社会的开端、和谐社会的基础。后来孟子又进一步将“五教”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之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亦成为数千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做人教育,而非知识传授。古代圣贤相信,只有教育学生学会理解和处理好这五种社会人际关系,学会做人,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成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敬”、“敷”两字也值得回味。“敬”是对教育者职业态度的要求,“圣贤进德修业,不离一敬”。“敬”的反义词是“肆”,就是随意、放任、不负责任的意思,就是无法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敷”是传播、流布的意思,教师要传经布道,不仅自己懂得做人的道理,还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兼爱他人和诲人不倦的精神。
按照这样的标准,尧舜最终选用契作了司徒,承担起育人的重任。契是商代的祖先,曾经协助大禹治水,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但作为教师,仅有高人一筹的才能是不够的。关于契,《列女传》称“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可见契的成就主要不是因为他治理过水灾,而在于他“能育其教”-----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因而为当时和后世的人们所纪念。契的秉性是“聪明而仁”,“聪明”是天赋,是见识;“仁”是爱心,是品格。二者兼具,故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去做教师。契,可能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后世树立起来的第一个师表风范,他身上体现出的“聪明而仁”的秉性,也可视为我国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