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实验室简介

首页 > 系部概况 > 教研室实验室简介 > 正文

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简介

发布时间:2025-06-27阅读数:

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原名为医学生物学教研室,组建于2002年,是由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分划而成(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于1999年正式下文批建,2002年从基础部分出归于医学检验系)。目前,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助教1人;硕士生导师2名;教师全部为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本教研室现主要承担课程有《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医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成立后历任教研室主任情况:2002年7月-2022年10月为张明亮老师担任,2022年11月-2024年5月为李晓琴老师,2024年6月至今为李丽芳老师。本教研室在2021年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

一、课程教学任务和实验教学任务

目前承担的教学任务有:《医学细胞生物学》(各专业均为总时数:38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8学时;《医学遗传学》(医学检验技术及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总时数:38学时,理论:26学时,实验:12学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总时数:32学时,理论:24学时,实验:8学时;);《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总时数: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总时数:66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16学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专升本,总时数:48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2学时)。

综合以上所有课程,年教学工作量标准课时平均为1332学时。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上课率达100%。

二、课程建设、教学及科研情况

(一)修订和完善了新教学大纲

随着学校教学规模的扩大,新的专业、新的课程需要我们去承担。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要培养要求,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医学教育的需要,我们适时制定、调整和补充教学大纲,不论是新课还是新课本的出现,首要的事情是制定或修订教学大纲,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二)教学改革和科研情况

1.教改情况

2019-2024年先后承担院级教改课题1项与省级教改课题2项。省级教改项目有:2024年李晓琴老师主持:“数智教育”背景下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2020年陈利荣老师主持:“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生物医学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研究与实践。院级教改项目有:2021年刘玉玲老师主持: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2.科研情况

本教研室教师一直坚持在教学及科研方面的积极探索,每年都有多位教师获得院级或省级科研项目的立项,同时积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年至2024年期间,获批的院级、省级及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24项;山西省科技创新计划项目3项;吕梁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院级科研项目2项。

三、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教研室多位老师参加各种培训。2023年12月,赵迪鹏老师参加高校师资培训,刘玉玲老师分别在2023年4月7日-4月14日,2023年4月21日-4月23日分别参加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三届中华分子诊断大会,并于2021年9月-2022年07月在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修。2023年7月6日-7月11日,李晓琴老师参加北京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等。2023年8月14日-8月18日,陈利荣老师单细胞及空间转录组测序分析技术高级研修班(太原)。

四、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经验

本教研室认真执行学院及教学单位的各种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教研室的实施办法,规范教研室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教研室对全体人员工作岗位提出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其中包括教研室主任职责、主讲教师职责及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建立了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原则上每2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定期举行教研室会议。每学期初,要集体研究安排教研室工作计划;每学期末,要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教研室举行的集体活动和会议应做好活动(会议)记录,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

建立了听课评课制度。教研室主任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必须听本教研室教师2节课以上,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建立了检查考核制度。教研室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加强对教研室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的检查考核。教研室每学期要集中组织开展学期初的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学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查,对教研室人员检查考核的情况,应及时反馈、责成整改。

建立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教研室应注重收集、积累、整理好应归档的教学基本文件等教学资料,做好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教研室“十四五”期间的建设目标: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好学科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水平高、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目前,学术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我们还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吸引、稳定优秀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杰出学科带头人的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学科队伍的建设应从一般成员、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三个层面着手。目前,这三个层面的人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无专职科研人员等差距,学科带头人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待增强,他们的学术地位、学术威望、学术声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硕士点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发展。学科骨干和一般成员在数量上需要进一步充实,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骨干和一般成员采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提供机会让他们外出进修和访问。

2023年教研室引进高层次人才2名,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机制,加速提升本学科成员的学术水平。每2年派出1-2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参加访问学者。同时,督促引进人才及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和撰写高质量文章。有计划选派学科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2.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强化重点学科科研管理,促进重点学科科研从个体科研向群体科研的转变,发挥群体科研优势。按照现有的人员情况,分别成立以学院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题组,负责常规管理。课题组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组内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和研究进展分析,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2021-2025年,在国家一级刊物或SCI索引的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左右,争取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