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检验教研室简介
病原生物学与检验教研室前身为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教研室,教研室筹备形成于1986年,1999年正式下文批建,包括生物,遗传,微生物,免疫,寄生虫等课程。2002年从基础部分出归于医学检验系,同时生物教研室单独分出。2018年免疫学教研室分立设置,故更名为病原生物学与检验教研室。目前,教研室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助教2人,另外,有硕士生导师2名;教师全部为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2人。
教研室成立后历任教研室主任情况:1986-2005年为刘荣臻老师担任,2005年-至今,郝燕老师担任。在2006年、2009年、2021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任务和实验教学任务
1.检验本科的教学任务有:《临床微生物检验》(总时数:110学时,理论:68学时,实验:42学时,其中专升本课时64课时,理论:38学时,实验:26学时)、《微生物学基础》(理论18h,无实习)。
2.五年制本科班的教学任务有:《医学微生物学》(52h,其中40h理论和12h实习)、《人体寄生虫学》(36h,其中28h理论和8h实习.仅临床、麻醉、眼视光本科)。
3. 护理、助产、眼视光、康复等四年制本科班的教学任务有:《医学微生物学》(40h,其中32h理论和8h实习)。
4.实验技术专业的教学任务有:《医学微生物学》(52h,其中34h理论和18h实习)。
综合以上所有课程,年教学工作量标准课时平均为2300左右。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上课率达100%。
二、课程建设情况
(一)修订和完善了新教学大纲
随着学校教学规模的扩大,新的专业、新的课程需要我们去承担。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要培养要求,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及医学教育的需要,我们适时制定、调整和补充教学大纲,不论是新课还是新课本的出现,首要的事情是制定或修订教学大纲,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2017年先后修订了5年制和4年制的检验本科大纲,4年制的护理本科、视光学技术专业、康复等专业的大纲。目前由于课时压缩,正在修改制定新一轮的大纲。
(二)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及科研情况
1.教材建设 教研室教师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近五年共编写教材5部。近三年先后主编和参编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郑州大学出版社规划教材和协编教材的编写,其中参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郝燕,2020年)、“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医学寄生虫学》(郑州大学出版社,戴婷婷);原素梅2021年参编《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科学出版社)、张晓延参编2022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同步习题与全真模拟(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教材。
2. 精品课程申报
教研室共申报2门精品课程建设,2019年张晓延系主任负责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2020年由郝燕副教授负责,《医学微生物学》获批院级精品课程,2022年获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24年获批省一流课程。
3.教改情况
先后承担院级教改课题5项与省级以上教改课题3项。省级教改项目有:2014年张晓延老师承担的《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医学检验技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艳萍老师承担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2016年郝燕老师承担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16年张晓延老师承担教育部高校医学技术类教指委和医学检验专业校际会教改课题一项。2020-2023年共有4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院级教改课题。6项大学生创新课题,其中省级重点项目3项(张晓延老师)。
4.科研情况
在现有条件下,教研室鼓励教师进行科学与教改研究,近三年先后承担科研课题10项(吕梁市4项:其中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社会发展类1项:沙棘黄酮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炎症的研究,申报人张晓延,2020年;同时获批临床分子诊断学重点实验室,吕梁市平台基地建设项目一项;高艳萍,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IL-1β升高导致小鼠骨骼肌衰减,获批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社会发展类项目;原素梅,沙棘黄酮对乙醇诱导胃黏膜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吕梁市科技局)。省级一项:王慧媛,肺炎克雷伯菌对阿替环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山西省教育厅,校级5项.
5.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
教研室多位老师参加各种培训。2023年12月,刘婷丽老师参加高校师资培训,2024年1.13-1.17郝燕老师参加上海交大FACULTY教师教学核心素养培训。
6.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和经验
本教研室认真执行学院及教学单位的各种教学与管理规章制度,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教研室的实施办法,规范教研室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科学管理。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教研室主任是教研室建设的直接责任人。教研室对全体人员工作岗位提出工作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其中包括教研室主任职责、主讲教师职责及各工作环节的责任和要求。
建立了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室原则上每2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定期举行教研室会议。每学期初,要集体研究安排教研室工作计划;每学期末,要进行教研室工作总结。教研室举行的集体活动和会议应做好活动(会议)记录,做到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
建立了听课评课制度。教研室主任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必须听本教研室教师2节课以上,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和相互听课,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建立了检查考核制度。教研室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加强对教研室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的检查考核。教研室每学期要集中组织开展学期初的教学准备工作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学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查,对教研室人员检查考核的情况,应及时反馈、责成整改。
建立了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教研室应注重收集、积累、整理好应归档的教学基本文件等教学资料,做好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工作。
7、建设与发展规划
教研室“十四五”期间的建设目标:
(1)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
凝炼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凝炼学科方向是指在学科建设中要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与明显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在重点学科中选定了1个学科方向,EV71的致病机制。但是学科的综合性不强,整合水平不高,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较弱,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科研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科建设的动力,通过科研可以促进学科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基地建设,从而推动整个学科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存在方向散、规模小等缺陷,从而制约了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改变科研单打独斗的局面,发挥科研的综合优势,加强科研的交叉与联合,提高科研水平,扩大科研规模。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抓好学科队伍建设,抓好学科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水平高、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目前,学术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我们还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吸引、稳定优秀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杰出学科带头人的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学科队伍的建设应从一般成员、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等三个层面着手。目前,这三个层面的人员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无专职科研人员等差距,学科带头人在国际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有待增强,他们的学术地位、学术威望、学术声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硕士点建设和重点学科的发展。学科骨干和一般成员在数量上需要进一步充实,科研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骨干和一般成员采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提供机会让他们外出进修和访问。
2020-2025年,2023年教研室引进高层次人才一名,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机制,加速提升本学科成员的学术水平。每2年派出1-2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参加访问学者。同时,督促基本达到晋升教授职称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和写高质量文章。有计划选派学科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学科队伍。
(3)加强学术团队建设
强化重点学科科研管理,促进重点学科科研从个体科研向群体科研的转变,发挥群体科研优势。按照现有的人员情况,分别成立以学院学术骨干为组长的课题组,负责常规管理。课题组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组内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和研究进展分析,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2020-2025年,在国家一级刊物或SCI索引的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左右,争取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3项。